中央精神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央精神
祝宝良:建议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在5.5%左右,采取积极措施填补增长缺口
时间:2022-01-1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无     字号:A+ A-    分享:

近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主题为“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分析”的博智宏观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祝宝良就“2022年我国经济走势和政策建议”发表演讲。

祝宝良指出,预计2021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会回落至4%左右,2021年经济增长8%左右。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恢复处于领先水平,但和我国5.5%-6%的潜在增速相比,疫情造成的产出缺口尚未回补,累计产出缺口一季度约为1.2个百分点,二季度缩小到0.5个百分点,三季度又扩大到1.8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22年经济形势,祝宝良指出,如果2022年基本保持2021年财政赤字水平并把2021年超收收入用于2022年、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总量与目前经济增速相匹配、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在5%左右。考虑到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满足充分就业和防范化解风险、提振市场信心等因素,建议把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为此,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填补必要的增长缺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祝宝良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利于激发活力、稳定预期。2022年,我国经济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平态势。

有关2022年出口、投资、消费、通胀等运行状况,祝宝良的具体判断如下:

一、出口和外资增速回落。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好转,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对我国的医疗物资和耐用品的需求相对会降低。各国恢复正常生产后,一些回流我国的订单会流出我国。

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会流出我国,会影响我国出口和外资。但我国产业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具有韧性,世界经济继续恢复会继续带动我国的出口。

预计我国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增长5%左右(2021年前11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0%)。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我国进口会相应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会转为零甚至为负值。

二、投资总体有所回升。我国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三道红线、两个上限、两个集中”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继续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购房者观望情绪还在增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有所下降。

但我国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居民对房价会保持基本稳定的预期没有变化,预计房地产投资会保持零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部分对冲房地产投资的回落。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结余较多会结转到明年使用,明年专项债新增规模会保持基本稳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较为充足。“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开始陆续实施,中央也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有保障,明年基建投资会较快增长。

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到历史较高水平,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也有好转。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支持数字化、绿色化领域投资的规划,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因素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持续回升。

三、居民消费继续恢复。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汽车芯片供应逐步恢复正常会基本满足汽车的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有所提高。

但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会影响消费,过去两年的经验表明,一旦疫情出现零星多点散发,两个月内消费就会出现回落。消费者消费意愿总体偏低,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抑制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消费市场将延续高档消费快速增长、中低档消费修复偏慢的格局。与住房有关的消费如建筑装潢、家电家具等相关消费有所减弱。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消费仍存在不确定性。

四、政府减税或支出力度会有所扩大。2021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大大超过预期目标,包括2021年四季度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缓交的税款,我国一般公共预算实际收入和预算收入相比要超收约1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可以在2022年使用,考虑到财政支出或减税有1.2-1.3左右的乘数效应,这些资金合理使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此外,中央预算调节基金划转、特殊收益上缴等资金,也会对2022年经济发挥较大拉动作用。

五、通胀会温和上升。我国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份就领先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回归了常态,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

国内需求低迷,价格缺乏需求支撑,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有效传导到消费端。如果不发生供给端停产、减产或输入性价格上涨冲击,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迟早会回落。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世界主要国家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转向混合型通货膨胀的可能,全球通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一是面对全球的低经济增长和高债务水平,各国继续以经济恢复、充分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向比较谨慎。

二是疫情引发劳动力市场出现变化,部分就业人员开始提前退休、退出就业市场、频繁转岗,一些疫情高风险岗位招工难,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现象显现。

三是疫情带来的供应失序问题尚难得到根本缓解。但全球通货膨胀应该是阶段性的,不是全面、长期、持续的。

首先,疫情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和部分产业投资,但并没有严重破坏各国的工业生产和运输能力,随着疫苗普及率提高,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各国的工业生产和运输将逐步恢复。

其次,在世界进入数字化、绿色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两轮冲击后,低增长、高债务、高收入差距的格局尚不会改变,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持续上涨的需求基础。

第三,美联储从11月开始缩减购债具有风向标意义,全球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有利于稳定全球通胀预期。

总的来看,世界通胀对我国的物价上涨仍有一定推动力。考虑到2021年物价翘尾对2022年影响较大,煤炭、芯片供给缺口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粮食、猪肉等价格已经处于低位,预计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左右。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