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祝宝良:突出稳增长 实现宏观调控最优政策组合
时间:2021-12-27     来源:祝宝良     作者: 无     字号:A+ A-    分享:

image.png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中国财经报》撰文表示,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预计达到8%左右,当前经济持续恢复产出缺口尚未回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美国等国家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有所显现,能源、芯片短缺等供给侧约束仍然存在,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2022年,我国经济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预计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平态势,出口和外资增速回落,投资总体放缓,居民消费恢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通胀会温和上升,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地位。

祝宝良表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政策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自主有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国内大循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并加强预期管理。

“要科学预判形势,加强政策评估,努力在实现宏观调控多目标下选择最优政策组合。政策出台要有轻重缓急,把握政策的时度效,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其中既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也包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同,避免因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导致出现合成谬误。妥善处理国际经贸关系,加强各国间经济政策协调。”祝宝良表示。

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业链供应链稳固,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就业形势改善,物价总体稳定,全年经济增长预计达到8%左右。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约束和需求不足同时显现,企业经营困难,风险挑战增多。2022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着力稳定市场信心,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恢复产出缺口尚未回补


得益于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我国经济在2020年一季度遭受严重冲击后,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出现快速恢复势头。2021年上半年继续复苏,一季度实际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但从三季度开始,受疫情、汛情、拉闸限电、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不到5.2%。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恢复仍处于领先水平,但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5.5%—6%相比,疫情造成的产出缺口尚未得到回补。从经济的边际运行看,2021年三个季度环比经济增长分别为0.2%、1.2%和0.2%,折年率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服务业持续稳定恢复。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增速与疫情前水平相当。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6%,较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制造业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7.0%,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有力支撑。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2%、20.1%,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3%、12.8%,均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势强劲,同比增长29.2%,两年平均增速为15.4%。

第三产业继续恢复但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9%,与2015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平均增速7.5%左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迅猛,同比增长19.3%,两年平均增长17.6%。零售业、交通仓储、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恢复较慢。

外需超预期增长,内需恢复偏弱。消费受疫情影响最大,一旦发生零星疫情,居民餐饮、出行、娱乐等消费需求随之大幅减少。2021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大大低于前几年年均8%左右的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658,仅比去年同期提高0.03个百分点。尽管消费增速较慢,但相对投资而言,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达64.8%,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8%。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6%。房地产金融和土地等调控政策效应显现。虽然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仍然较高,但同比增速开始趋缓。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速仅为0.4%,明显低于预期。第一产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好,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14.0%和14.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3.0%和3.3%。出口仍是我国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前三季度,按美元计算,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3.0%,两年平均增长14.9%;进口同比增长31.2%,两年平均增长13.4%;顺差增长31.1%。1—9月,我国出口价格上涨5.7%,进口价格上涨18.2%,扣除价格因素,我国的实际出口增速仍大大高于10%左右的世界贸易增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5%,超过投资的贡献。

就业压力有所缓解,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我国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援企稳岗,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2021年上半年,随着经济活动趋于活跃,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不断回暖,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6月份降至5.0%。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5.5%左右的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城乡居民就业形势稳定,部分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工资水平回升,居民收入总体上稳定增加。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价格剪刀差扩大。2020年11月开始,由于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铁矿石、黑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工业消费品和居民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今年1—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价格上涨0.7%;工业品生产价格上涨6.7%,其中,9月份上涨10.7%,单月涨幅超过2008年和2017年两轮工业品价格的高点。

目前来看,我国的供给端增长恢复快于需求端,经济还存在一定的产出缺口,货币政策也从2020年5月份开始回归到常态运行水平,通胀压力不大。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宗商品价格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上涨,2021年以来涨幅有所加快,主要是世界各国短期内需求生产错配造成的。同时,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金融化,投机炒作、期货多头增加,也拉动价格上涨。

经济运行面临困难增多挑战上升


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美国等国家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有所显现,能源、芯片短缺等供给侧约束仍然存在,需求侧不足压力不断显现,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一是防范美国等国家政策转向带来全球外溢效应,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产生影响。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运输价格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美国等大国的货币政策提前转向紧缩的预期不断升温,对全球以及我国带来较大的外溢效应。历史上,美联储加息多次成为其他国家金融经济危机的诱因,我国也需要防范金融市场同频共振风险。人民币可能从强势升值周期进入双向波动阶段。中美利差收窄可能推动外资流出,加剧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境内外价格联动性较强,需要保供稳价,打击投机行为。

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对服务业领域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商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交通、租赁和居民服务业四大行业占我国经济的18%左右,吸纳就业约2.8亿人,占我国非农就业的一半左右,其中约2.6亿人在小微企业工作或从事个体劳动。上述四大行业主要为接触性、线下生产和消费产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如果这些行业就业不充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我国消费增长。同时,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价格剪刀差导致中下游的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纺织、食品等企业利润下降。小微企业普惠贷款还本付息延长期一旦结束,也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三是风险隐患总体可控。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对城投发债进行分档管理,监管政策持续升级,部分城投发债受限,非标融资渠道收紧,城投公司的现金流面临考验;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违约主体和违约金额有所上升。因此,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风险防控责任,有利于风险控制和化解。


2022年经济运行将呈前低后平态势


2022年,我国经济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预计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平态势。

一是出口和外资增速回落。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对我国的医疗物资和耐用品的需求将会降低。同时,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会流出我国,影响我国出口和外资。尽管如此,我国产业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具有韧性,世界经济继续恢复会继续带动我国的出口,出口额按美元计算预计增长3%左右。

二是投资总体放缓。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恢复到历史较高水平,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也有好转,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支持数字化、绿色化领域投资的规划,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因素有利于制造业投资回升。但也要看到,由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减缓,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会挤压中下游制造业利润等因素影响,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加,投资意愿不足。

三是居民消费恢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就业和收入水平稳定,有利于消费平稳回升。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而可能影响消费。目前,消费者消费意愿总体偏低,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居民部门杠杆率仍然较高,消费信贷受到制约,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在居民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的情况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抑制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

四是通胀会温和上升。自2020年5月起,我国货币政策就逐步回归常态,基本消除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当前,国内需求转弱,价格缺乏需求支撑,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有效传导到消费端,如果不发生供给端停产、减产或输入性价格上涨冲击,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迟早会回落。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世界主要国家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转向混合型通货膨胀的可能,全球通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地位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疫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政策效能。2022年,我国经济将出现相对较低增长和相对较高物价组合的现象,需要财政政策更好地发力。比如,加快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节奏,尽快在2022年上半年形成实物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自主有效。2022年,国内物价总水平将会有所上升,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带来一定压力。因此,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有效、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现有资本管制政策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冲美国等政策的外溢效应和输入性价格的上涨影响。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通国内大循环。消除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使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内部、环节之间能够顺利衔接、顺利转化。具体包括:尊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升产业链水平;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内需,等等。

四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该政府管的要管好管到位,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责。要始终在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使用、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五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督促高风险地区稳妥降低风险水平。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适度救助原则,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我国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高,要未雨绸缪,防止个别企业经营困难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是加强预期管理。要科学预判形势,加强政策评估,努力在实现宏观调控多目标下选择最优政策组合。政策出台要有轻重缓急,把握政策的时度效,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其中既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也包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同,避免因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导致出现合成谬误。妥善处理国际经贸关系,加强各国间经济政策协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