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单一经营向多元贸易转型的创新实践
【摘 要】本文立足当前煤炭行业发展新常态,阐述了作为国有企业营销贸易职能单位,在履行营销职能、服务矿井助力增效的同时,坚持“以煤为基、适度多元”,围绕“传统业务转型、新型业务突破”目标,正确处理“利润与收入、增量与风险、创新与合规”三个关系,抓住风险防控这条生命线,实施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以搭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台为抓手,深化物流贸易“重构模式,重整架构、重塑理念、重组板块、重建机制”五大创新,重质量兼顾规模、重均量提升效率、重效益突出规范、重转变讲求原则,贸易形式和内容持续创新,业务领域和板块持续拓展,推动业务发展与外部市场接轨,主要经营指标稳步提升,实现量效双增、转型升级,为企业可持续高效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关键词】贸易 转型 创新 实践
围绕“传统业务转型、新型业务突破”,发挥营销品牌、市场、资源等优势,创新贸易形式和内容,拓展业务领域和板块,着力构建主焦煤、喷吹煤、电煤等新型稳定的支柱性贸易,推动业务发展与外部市场接轨,实现由单一经营向多元贸易转型。
一、重构模式,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一)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合供应链,变“贸易组织者”为“资源提供者”,把市场和渠道等优势聚合成采购优势、资源优势,新开发主焦煤贸易,上游锁定资源“以量换价”,集合焦化厂需求实行统一供应,实现了“无中生有”。
(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坚持上游抓一手资源、下游抓直供用户,抓住选煤厂缺乏资金无法正常运转的劣势,利用我方资金、品牌等优势强势切入,对选煤厂进行整合运行,通过优势互补获取性价比高的资源渠道,大大降低了业务成本,增收近千万元。
(三)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突破传统“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盈利模式,通过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物流贸易产业连接实体金融,加强与金融单位战略合作,发挥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利用银行承兑、国际信用证形成金融杠杆,以融资方身份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各道环节,构建了“期现套利”的无风险盈利模式。
二、重整架构,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坚定不移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去行政化”,重整优化贸易组织架构,实现部门专业、人员精干,真正让专业团队干专业的事。
(一)实施流程再造。优化贸易部门设置,改变以往业务方向性不够明确的管理弊端,实行事业部体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焦煤业务部、电煤业务部等职能贸易部门,实现专业化管理;同时采取“自提指标+目标分解”方式,并通过周调度、月考核,督促贸易人员不仅精通业务维护和市场开发,而且懂经营、会算账,打造一支复合型的专业团队。
(二)做实自主管理。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理念,完善贸易岗位竞聘机制,部门负责人竞聘承包、契约管理,年终述职、一年一聘,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施部门人员自主组阁,测算并固定每个部门工资指标,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
(三)融合营销贸易。坚持以营销促贸易、以贸易保销售,创新驻矿煤销部与贸易实业部合署办公管理模式,结合省外区域贸易实际,将实业四部、五部与内蒙能源煤销部、实业六部与伊犁煤销分公司、实业七部与秦华、永新煤销部分别合署,兼具营销和贸易双重职能,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考核政策,无论在管理方面,还是创效方面,都收获 “1+1>2”效果。
三、重塑理念,构建现代管理思维
创新贸易管理理念,围绕产业升级,重建构建业务模式,规划新型贸易定位,破解了思路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初步实现转型突破。
(一)创新业务理念。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深入挖掘煤炭产品的潜在价值,通过动力煤变性、炼焦煤配比优化等方式,推动企业由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优化方案、高效能源利用方案转变,在帮助客户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缓解了煤炭销售压力。
(二)创新体系管理。创新“统一指挥、集体作战”体系化管理理念,改变公司在贸易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业务部门“一包了之、单打独斗”散养模式,由公司定方向、搭平台、供资源、控风险、强激励,将公司定位明确为方向指导与目标制定,为部门搭建资源、需求和信息共享平台,注重发挥团队协作效应,通过适当分权发挥个人自主性和积极性,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增强业务开发合力。
(三)创新资源整合。将资源视为贸易业务“命脉”,变“贸易组织者”为“资源提供者”,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集合下游需求联合采购、统一供应,实现 “无中生有”。坚持上游抓一手资源、下游抓直供用户,发挥我方资金、品牌等优势,与部分缺乏资金、渠道的洗煤企业或中间商建立合作;在山西合作一家洗煤厂,以获取优质、安全资源,并以我方渠道优势作支撑,合作托管一座90万吨主焦煤矿。
(四)创新市场开发。坚持老用户挖潜与新用户开发两并重,注重开发老用户的新需求,同时丰富开发形式,在加强正常沟通对接的同时,针对某一产品潜在用户进行集中推介。在山西组织主焦煤推介会,邀请部分用户现场参观了我方合作的煤矿和洗选厂,不仅打响品牌,而且提升市场影响力。
(五)创新信息共享。围绕扩大贸易视野,加强信息共建共享,打破以往各部门之间信息相对闭塞的管理现状,整合各部门每周调研情况,实时共享资源和需求信息,提高贸易部门捕捉市场机遇的敏锐嗅觉。
(六)创新客户维护。坚持维护老用户与开发新市场两手抓,制定市场开发、客户维护方案和考核机制,完善定期走访交流、质量异议处理、业务流程优化等工作措施,构建“个性化服务+标准化流程”维护模式,提高用户满意度和认可度,有效稳固了市场份额。
(七)创新业务核算。改变以往对各部门进行统计考核方式,在财务账务处理中按部门进行独立核算,实现了模拟法人运行;优化货款结算流程,减少结算、开票及传递时间,适度增加客户现款优惠,盘活流动和闲置资金;利用“票据池业务”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方式融资,为贸易开展提供保障。
四、重组板块,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坚持开发新市场与挖掘老用户的新需求两手抓,除煤炭、焦炭、化产等板块以外,业务延伸到有色金属等大宗物资领域。
(一)分销配煤做实。充分发挥市场户作为“晴雨表”“试金石”的作用,以贸易促销售,对整体销售稳定和产品价格支撑起到了促进作用。以龙固煤为例,市场户价格高于A类重点户140元/吨左右,通过市场户高价销售,为集团公司增加效益1.6亿元。
(二)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大贸易、大物流”格局体系,依托青岛等大型港口货物集散地功能和市场辐射作用,在稳定国内贸易业务的基础上,围绕“国际、国内一体化经营”战略,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块资源,充分利用价格差、季节差、汇率差,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丰富产业结构。实施差异化战略,利用现有的市场和渠道优势,积极开发老客户的新需求,向用户供应不同性价比的产品,重点推进炼焦煤及焦炭等业务,实现了用户“二次挖潜”。
(三)独立贸易突破。整合主焦煤资源,以山西合作托管主焦煤矿为支撑,下游开发山东、山西、江苏等区域7家具有稳定需求量的焦化用户,与山西最大规模焦化厂实现合作;做大喷吹煤业务,在锁定水煤、亭南等上游资源基础上,开发下游武钢、方大、新余、鄂钢等大型钢厂,并开通安阳汽运,打通了省外资源销往省内矿井重点用户的市场渠道;布局电煤贸易,成立电煤业务部,拓展电厂及港口电煤业务,成为华电、国电等大型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四)大宗物资做强。在稳步做大煤炭产业板块的同时,加强新型业务板块开发,依托我方资源、信息和客户等优势,拓展大宗物资业务领域和板块,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新开发有色金属业务增收近60亿元。
(五)探索“物贸+金融”业务模式,围绕期货与现货相结合,加强与金融单位战略合作,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深化实体贸易的基础上,发挥融资优势和品牌优势,以融资方身份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各道环节,通过掌握资源、控制价格来获取利润,实现实体贸易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六)区域贸易稳定。拓展省外区域贸易市场,依托自有煤炭资源和平台,延长产业链条、延伸业务范围。一是拓展内蒙增量贸易,把握客户和渠道优势向外部市场转型,以恒坤化工煤焦油等产品贸易为突破口,与现有焦化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从煤炭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式经营;依托区域联合销售,加强与神华宁煤合作,利用国企品牌优势,切入下游贸易市场进行跨区域采购和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针对内蒙能源产能释放的实际,以保证销售为前提,对外购原煤集中入洗销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探索高硫煤与外购煤的配洗配售,实现促销增量增收。二是挖掘新疆贸易空间,优先保障伊犁四矿末煤销售和新天煤化原料煤供应,介入新天煤化的化产品销售,做大与开封巨龙化工轻烃业务,同时开发中石油、库尔勒电厂以及库车国电的煤炭供应,力争实现新突破;探索重启“疆煤外运”,根据市场变化分析测算外运成本,在确保有账可算的基础上,适时重启秦华、永新的煤炭外运业务。
五、重建机制,激活自主经营潜能
破除贸易管理传统条条框框制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业务激励机制、风险防控机制,贸易团队管理实现由“一潭死水”到“百舸争流”的转变。
(一)理念思路以转变为中心。一是由“重视总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厚植物流贸易产业质量优势。二是由“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坚决从依靠成立部门、新上项目、增加品种等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向依靠模式创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实现内涵发展。三是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国家财政、货币、税收政策调整,支撑物流贸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推动物流贸易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选人用人以能力为标准。打破岗位论资排辈、行政职级和铁交椅用人方式,通过“公开竞聘+组织任命”相结合的方式,大胆提拔、使用有热情、有能力、有闯劲的年轻人才,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提供了发展平台。
(三)学习先进以对标为主体。坚持对标学习常态化,先后赴枣矿物流中心、兖矿中垠国际、浙江物产和中建材国贸等内外部企业进行对标学习,借鉴业务开展和创新创效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建立了指标、思路和措施全方位的对标体系。
(四)考核评价以业绩为导向。坚持“责权利”相统一,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建立责任链条、传递经营压力;对于完不成任务目标发放生活费,并根据年底考核给予岗位调整。贸易部门全部模拟市场化运行,按创效大小提取工资,对于效益显著或创新突出的予以重奖,上不封顶,释放自主创效活力。
(五)业务运作以风险为前提。坚持“合同模板化、业务流程化、工作标准化”,完善三级风控管理体系,优化业务结算,注重定期对账,做好尽职调查、合同签订、业务履行到闭合的动态监控,杜绝新发生损失事件;建立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不再单纯根据企业性质进行评估,而是采取“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将客户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分类,并采用分数评价法进行评价,实现风险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