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创新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摘要: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是现代煤矿企业谋求发展的迫切需求。淮矿西部公司通过在所属煤矿公司推行设备租赁、设备维修、物资供应、修旧利废、工程施工、人力资源等专业要素市场建设,以市场化建设促进自我提升和精细管理,取得令人惊异的好成绩。
关键词:专业要素市场、运行管理、信息化管理
一、创新实施的背景
近年来,煤炭企业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落后的粗放管理方式和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煤矿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向质量成本要效益,成为煤炭企业谋求发展的迫切要求[1]。
淮矿西部煤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内蒙古投资新建了三对矿井,为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于2016年启动内部市场化建设,推行全员内部市场化经营管控模式。为进一步降本增效,于2017年底开始力推内部市场化设备租赁市场、设备维修市场、修旧利废市场、工程施工市场、物资供应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专业要素市场建设,坚持“谁管理,谁负责”原则,明确各要素市场建设责任主体,制定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运行管理制度,借助信息化软件操作手段,建立简洁、实用、高效的考核结算体系,实现职工收入与价值创造直接挂钩结算,提升全员降本增效意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要素市场建立与运行基本规则
要素市场建设,根据交易产品(服务)种类细分出不同要素市场类型,明确市场管理责任人,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明确市场主体,明晰能够提供或接受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组织或个人,解决“跟谁结算”的问题。明确市场客体,明晰市场主体之间交易的对象,包括交易工具、产品和服务。明确市场规则,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保障市场化正常运作。明确交易市场,明晰产品(服务)交易结算平台,保证交易结算正常实施。
为保证各市场能通过平台顺利进行产品和服务交易,解决产品和服务费用结算问题,需要解决成本要素消耗定额和价格,按照市场完成量结算交易单位收入,按照实际消耗量结算单位支出,收入减去支出累计余额,作为单位职工收入的依据,以此推动各市场主体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最终实现创收节支目的。
三、要素市场实施
(一)设备租赁市场
以往煤矿企业设备利用率不高、闲置较多,导致设备资金占据投资比重较大。为优化设备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设备租赁市场,由机电部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市场的运行、考核等管理工作。
1、租赁价格制定
月租赁费=月折旧费+月管理费+设备占用费。
(1)折旧费计提公式:
月折旧费=K×设备原值×(1-设备净残值率)/(使用年限×12)
注:设备新度系数K,取1.45~0.55;设备净残值率为3%。
(2)月管理费计提公式:月管理费=(设备原值×管理费提取率3%)/12;
(3)设备占用费计提方式:设备占用费=(月折旧费+月管理费)×7%;
(4)设备部件租赁:月租金=部件原值÷24(月)。
2、租赁流程
根据设备占用总数量、使用时间向租赁单位征收租赁费用;根据生产情况核定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下达租赁费计划,同时明确设备租用单位大、中、小修费用承担,以此促进单位核算设备租赁总量,加强在用设备维修保养,及时归还退出使用设备,减少设备占用时间,提高设备周转。
(二)设备维修市场
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设备修理费逐年递增。以往内部单位从不主动承修,设备故障时直接外委维修,导致设备修理费用支出居高不下。为鼓励内部单位积极开展内部维修,成立设备维修市场,机电部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市场的运行、考核等管理工作。
1、维修价格
为优化设备维修价格结构,对设备、部件维修价格进行分解,细化维修工序及内容,按照分步计价的原则,结算维修费用。设备整体维修价格按设备原值的4.75%计取。具体分步如下:
(1)修前鉴定价格为总维修价格的5%;
(2)外观检查、整形校正、清理、防腐价格,为总维修价格的30%;
(3)解体检查、检测价格,为总维修价格的30%;
(4)更换易损件、损坏配件更换、组装价格,为总维修价格的30%;
(5)修后鉴定、验收及搬运入库价格为总维修价格的5%。
2、维修程序
将各项维修费用分解为矿控、区队控、班组控,明确落实各级市场主体降本增效责任。自我管控范围内,各级市场主体能自修的不外委,不能自修的提交维修承揽单位维修,并与承揽单位签订委托维修合同,经矿联合鉴定小组验收确定,实行链式结算。对于外委的设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承修。矿内维修承揽单位可为既有成建制单位,也可由矿懂机电维修、善管理的员工牵头组织机修人员组成。承揽维修多劳多得,激发维修承揽单位主动找活干,努力提升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维修量,拓展维修业务。
承修单位对修理的设备实行保修制。保修期内设备出现的问题,由机电部、使用单位、承修单位共同鉴定。因检修质量原因而损坏的,由承修单位再次修理,影响生产时间计入承修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因使用单位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由使用单位承担所有修理责任。
(三)修旧利废市场
本着“有旧不用新,先发修复品,后发新料”的原则,成立修旧利废市场,由物资管理部负责管理,用经济杠杆调动各单位主动修复旧材料、使用旧材料,降低材料费用。
1、确定维修的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中更换下来的设备配件、小型电器、各类废旧仪表、监测检测仪器等能够修复利用的物资。
2、确定维修价格,一是设备性材料、五小电器等按原值10%~30%确定维修价格;二是废旧物资分拣、组织复用价格按原值10%计取;三是非标件自制加工的价格,结合加工制作难易程度,按所需消耗实体材料费的比例计取确定。
3、按照“谁使用谁修理、有旧不用新”的原则,要求各基层队组织对废旧物资的维修和复用工作。被列为修旧利废的物资,由基层队填写《废旧物资修复申请单》,修旧利废市场管理办公室审核确定具有修复使用价值后,方可进入修旧利废程序。
(四)工程施工市场
行政计划管理情况下,许多单位只看眼前工作,直接外推外委不愿干的工作(工程项目),造成外委费用超支。为充分调动各单位承揽界面外工程,成立工程施工市场,设企管部为主管部门,负责市场的运行、结算。
1、统一协调安排,鼓励职工多干。由矿生产经营及工程计划会统一安排施工工程的相关事项,在月度工程投资计划中列出,落实到职能部门,月底严格考核,确保结算兑现。划清工作界面,鼓励各单位在保质保量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情况下,承接各类有能力完成的工程项目,降低外委施工费,增加本单位职工收入。
2、规范工程施工市场管理流程。需要委托其他单位施工时,由工程主管部门向工程施工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交申请,列支工程施工计划,由领导小组在工程计划会上确定施工单位。工程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工程安全和质量,完工后,业务主管部门、委托单位、企管部等对工程量进行验收。
3、本着“谁委托、谁支付”的原则,严格执行“计划-施工-验收-结算”工作流程,明确结算标准。一是职责范围内工作需要委托其他单位施工的,按市场化队伍结算标准由委托单位支付给施工单位相关费用;二是矿安排的自营工程,按结算人工工资总额的100%提取效益工资,兑现施工单位职工收入,以此提高职工积极性,降低外委费用。
(五)物资市场
为提高物资周转使用的效率,不浪费、不积压,在确保安全生产基础上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情况下,成立物资供应市场,物资管理部为主管部门,负责市场的运行、考核管理。
1、逐步取消基层单位的二级库,设置各单位材料、配件存放点,由物资管理部统一建账、掌控,动态监管;做到统一调配,用好用活物资寄售库,压缩现有库存,减少材料库存,从而减少资金占用。
2、加强材料计划管理,一是按照材料价值的10%处罚因材料计划不准确造成闲置的材料,二是一次性罚款因材料计划不全影响安全生产的责任单位,并结算兑现到当月工资。
3、鼓励有旧不用新,按按材料费的10%奖励主动延长材料使用次数和使用周期的单位;经鉴定仍能使用的材料不使用而领新的,对等处罚。
4、积极倡导以价格为导向,以市场化结算为手段,增强职工自主管理意识。对新旧材料明码标价、材料一旦领出即为消耗考核,多领材料配件造成库存积压,超出合理储备的,按融资贷款利率7%收取利息,以此引领基层单位主动算经济账,促使用料单位根据生产现场情况、材料配件使用时间长短,取舍领用新料还是旧料,控制领料数量,减少材料成本支出。
(六)人力资源市场
为了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用“工资”带动职工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形成能上能下、多干多挣的良好氛围,推行岗位货币化承包经营,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打造一支作风强硬、能吃苦、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成立人力资源市场,发挥人力资源最大化。
1、完成各单位“定岗、定编、定员、定责、定工资总额”等五定基础管理工作。分析上年度各单位生产组织情况,根据本年生产经营指标,重新划清各单位工作界面,秉持“一线足、二线紧、机关少”原则,合理编制用人结构、工资总额,实现“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同时为设备维修、修旧利废等市场价格测算打下良好基础。
2、定期由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确定岗位货币化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节点时间、责任人,按照计划实施岗位货币化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对部分岗位进行单一岗位竞拍或打包承包经营,发挥职工专业技术能力,调动工作主动性,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多劳者多得。
3、开展素质性考核培训工作。对于不能满足现有岗位技术要求、工作效率低的职工,直接由单位退回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岗位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或调剂其他岗位。对于单位工作量不饱满的富余人员,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参加临时性工作,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
4、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内部市场化建设合并运行。岗位工资根据职工出勤情况考核,绩效工资纳入市场化考核中去,根据实际工作量兑现个人市场化工资,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对于个人市场化工资结算较少的进行分析、总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
四、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要素市场的统一管理
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要素市场管理信息模块,按照各市场运作要求,将要素市场结算标准化、表格化、流程化,在系统上实现要素市场的统一管理以及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
(一)设备租赁市场
目前矿用设备分为不收取租赁费的固定设备和收取租赁费的移动设备,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固定设备
图1设备台账页面
如图1所示,根据设备台账直接反应出固定设备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区分固定设备、移动设备。
2、移动设备
按照设备月租赁计划录入移动设备,对超配占用、不按要求及时回撤、退库的责任单位,按照设备日租赁价格计取租金,月底由内部市场化办公室从责任单位考核工资中扣减。
(1)根据机电部提交的设备日租赁费,录入移动设备租赁价格。
图2设备租赁价格页面
(2)当设备需要租赁时,录入设备租赁的开始和归还时间、使用单位、使用地点等信息。
图3设备租赁界面
(3)当设备需要归还时,录入实际的设备归还时间,如果归还设备有破损,录入罚款等信息。
图4设备归还界面
(4)月底进行设备租赁汇总,考核到具体使用部门。
图5设备租赁费用汇总
(二)设备维修市场
设备维修市场模块实现了设备维修申请、维修费用结算的功能。
1、设备维修申请。当维修单位确定维修设备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单,包括申请数量、申请单位等信息。
图6设备维修申请单
2、当设备维修完毕验收成功后,由维修单位提交验收单,录入具体的维修单位、维修价格、维修完成时间等信息。
图7设备维修验收单
3、通过设备维修查询功能获取维修费用,月底结算到维修部门。
图8设备维修汇总表
(三)修旧利废市场
修旧利废市场模块实现了物资维修、入库管理、物资复用及物资修旧费用结算等功能;
1、物资入库:修旧利废的前提是先要物资回收,填写物资入库单,录入回收物资名称、是否可再次利用或者需要修理等信息。
图9物资入库申请单
2、物资维修:承修单位维修物资完毕验收成功时填写物资维修单,注明物资维修部门、维修单价、维修数量等信息。
图10物资维修申请单
3、物资维修费用汇总:通过物资维修费用统计表获取物资维修结算金额,月底兑现维修部门工资中。
图11物资维修费用汇总表
4、物资再利用:对于回收、修复的物资,可复用的,领用部门填写物资领用单,由物管部提供物资回收再利用的单价,根据物资领用数量,结算领用部门物资复用的费用。
图12物资领用申请表
(四)工程施工市场
工程施工市场实现了工程的计划、预算、验收与结算的管理;
1、工程计划:由工程施工单位提交工程计划,录入工程施工部门、开始和竣工时间、具体工序等信息。
图13工程计划申请单
2、工程预算:由企管部工程结算员录入工程施工的预算金额。
图14工程预算单
3、工程验收:工程施工完成后,由验收单位填写工程验收单,录入验收部门、验收人、验收时间等信息。
图15工程验收单
4、工程结算:根据验收的结果,由企管部结算员结算工程金额,月底兑现施工单位工资收入。
图16工程结算单
(五)物资供应市场
内部市场化系统已与物资消耗系统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物资消耗数据的自动查询与获取,如下图所示。
五、取得的成效
1.拓展要素市场,深化内部市场化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行政计划管理和平均分配机制,实行市场化交易结算,实现多劳多得,提振了全员算账意识和工作激情。三对矿井通过内部市场化结算,职工收入拉开了差距,算账意识明显加强。
2.要素市场建设拓展,有力提高了各级市场主体相互间服务的总量和质量,推进富余人员流动调剂,实现真正的减人提效。
3.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租赁市场运行以来,各单位加强了设备管理,杜绝了多领多占,减少了设备迟延上井退库时间,提高了设备周转使用率,减少了新设备的购置,进而减少了设备资金投入和占用。
4.自2017年底推行专业要素市场建设以来,梳理统计设备租赁、设备维修、物资供应、修旧利废、工程施工、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效益,近一年半时间内累计为企业创效增收近6000万元,其中员工增收近500万元。
5.内部市场化管理系统启用后,各要素市场的运作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有效链接、自动获取,有效地控制了各市场行为,规范了要素市场操作流程,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广磊,张小祥.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方案[J].科技视界,2017(03):252-253.
[2]王树胜,张兴顺等.以内部市场管理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创新与实践[J].2015年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3]王彦凯等.基于精细管理的“大超前”经营管控体系创新与实践[J].2018年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4]张长合,赵鹏飞等.煤矿人力资源交流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实施[J].2018年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5]刘敏.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6]郑建华.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初探[J].商业文化,2014(17):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