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昨天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将新能源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接下来是前所未有的提法。习近平指出:
“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是习近平首次将新能源和主体联系在一起。
首先,什么是新能源?在习近平的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同时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个提法,这两个名词内涵是不一样的。
一般认为,新能源就是指风电和光伏。一世从最近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接受《中国电力报》的采访中得到了依据。
章建华提出,“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
在国家能源局长的话语体系里,新能源的内涵就是风电和光伏,这自然也是习近平所指的新能源。
所以,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引申,即
“构建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可再生能源内涵除风电、光伏外,还包括水电、光热、生物质能、海洋能等。
如何理解风电、光伏占主体呢?
一世以为,从碳达峰、碳中和的角度,仅风电、光伏装机占主体来减碳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量占主体地位,火电少发甚至不发,逐步退出,围绕能源电气化,电力清洁化路径,才能有效向碳中和迈进。
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2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没有提及2021年风电、光伏的装机目标,反而用了一个发电量目标。
这份意见稿提出,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左右。
这个比例相比往年是一个较大的提升,但距离风电、光伏占主体地位(起码超过50%),
路漫漫其修远兮!
习近平主席的“构建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在“‘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语境下提出的。
这是否意味着“十四五”风电、光伏成为主体就要实现?
一世以为不是。
其一、根据此前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的阐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2亿千瓦以上。
非化石能源比风电、光伏内涵要大得多,到2030年才占比25%,且以风电、光伏2030年累计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如果风电、光伏“十四五”占主体,就和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冲突了。
其二、“构建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句话落在新型电力系统,是“十四五”要构建一个新型电力系统,能够适应风电、光伏为主体的电力结构。
一世理解习近平主席这句话的意思是,风电、光伏未来是要在电力系统中占据主体位置的,“十四五”期间,要构建一个能够适应风电、光伏占主体地位的新型电力系统。
习近平昨天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新能源主体”看似突兀,实际和习近平的思想一脉相承。
习近平2013年开始担任国家主席。
中国“十二五”规划就提出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二五”规划发布于2011年。
习近平在“十三五”规划中注入更多自己的思想,“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推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也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将生态文明作为前提,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目标。
2019年第三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据这篇文章,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中,重点还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里面也提到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其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但不是占据一个主要的地位。
关键的变化出现在2020年的9月。
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称“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主动加码减碳承诺,并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习近平的讲话震动了能源圈。
在这之后,习近平多频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语气越来越强烈,并设置更细化目标,逐步将风电、光伏推上前台。
2020年11月1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说到做到。”
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首次专门为风电、光伏设置目标,提出2030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将“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之后,是昨天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将新能源(风电、光伏)明确为将来电力的主体。考虑到要达到碳中和,能源电气化不可避免,这实际意味着
风电、光伏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体能源。
一世以为,习近平主席将风电、光伏提到如此之高的战略地位,不仅有碳达峰、碳中和的考虑,也有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考虑。
2020年10月,《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习近平在其中谈到了6个重要问题: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城市化战略,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其中,发展风电、光伏可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必说,这都是生态文明的内涵。
通过发展风电、光伏,实现能源转型和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可以刺激国内投资,促进内需。
一世以为,更重要的是风电、光伏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优势。
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动辄对中国制裁,中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能源的角度,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但煤炭高污染、高碳排,与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石油天然气存在明显的供应链短板,油气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
反观风电、光伏,中国建立了世界竞争力第一的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风电产业链在国内占据统治地位,下一步就是大规模进军海外。
发展风电、光伏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关键。
习近平还提出要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从能源角度,核电出海是呼声最高的,李克强总理亲自推销,但实际海外中标项目有限。
反观光伏、风电,尤其是光伏,完全通过市场化手段,在国际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了统治地位,很好的诠释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令能源圈震惊,但实际却并非偶然。
正如习近平在昨天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上所言,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
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