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净零目标下的煤炭策略,全球拟继续新建煤炭产能18亿吨
近期,美国全球能源监测机构(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Ryan Driskell Tate 和 Tiffany Means 对全世界拟新建的煤炭开采项目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调查。
去年,国际能源署(IEA)用一个词“stubborn”来概括全球煤炭产业: “顽强”或称“顽固”、“固执”。
尽管全球的媒体报道和国际社会都在推动“让煤炭发电成为历史”,但2022年煤炭发电、生产、消费、价格以及收益和利润仍然大大突破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这种状况再次引发了关于煤炭卷土重来的猜测。在去年突然出现能源市场不稳定之后,2022年全球开采的煤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世界煤炭总产量高达80多亿吨。
今天,煤炭开发商仍继续规划、建设和开采新的煤矿。
全球能源监测机构Global Energy Monitor’s (GEM)的全球煤矿跟踪系统(Global Coal Mine Tracker)是世界主要煤矿和项目的公共登记系统,记录了398个煤矿项目和正在考虑建设的18亿吨新的煤炭开采能力。正当这个深度分析见解发表之际,而市场却乐观地预测高企的煤炭价格可能会持续到2026年。
但是,今天的煤炭供应是公众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煤炭在2022年创纪录的排放量,也就是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份额,首次超过了155亿吨,对煤炭开采的甲烷排放量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多年来,该行业的扩张计划一直以经济和气候为由,令主要投资者、政府和民间社会感到不安。
国际能源机构多次警告称,在净零路径下,不需要建设新的矿山或扩建现有的矿山。
因此,梳理全球煤炭开采项目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该行业发展策略以及未来几年煤炭产业打算如何运作的重要观察渠道和窗口。
关键要点(Key insights):
●正在规划的数百个煤炭项目: 全球有398个煤矿项目和18亿吨煤矿产能正在考虑建设之中。
●印度和中国在新项目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6.57亿吨)和印度(5.58亿吨),占规划中项目的三分之二。
●大多数项目的融资: 国有企业控制着一半以上(51%)的矿山开发项目(9.36亿吨),意味着公共融资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多数项目处于规划的早期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54%的煤炭采矿能力处于规划的早期阶段(9.9亿吨/吨),很容易被取消。
全球概况: 项目在哪里?
如今,全球煤炭产业严重依赖于亚太地区,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煤炭发电厂支撑了工业用电的供应。全球能源监测机构(GEM)新的数据表明,短期内这一趋势可能会继续加剧。在29个产煤国家中,煤炭开发商正在考虑数百个新的煤矿建设或煤矿扩建项目。然而,几乎所有的这些项目——拟建产能的90% ——都位于世界5个主要煤炭生产国: 中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非。
中国和印度
煤炭开发在中国和印度表现最为强劲,这两个国家的国有企业(SOEs) (国有企业拥有多数所有权)持续投资于煤炭开采新业务。2021年,中国政策制定者鼓励提高产量以支撑供应,以应对国内严重的煤炭市场供应紧张。就在去年,中国煤炭开发商投产了2.39亿吨新产能。采矿活动的热潮一直持续到2023年前几个月,180个煤炭矿山项目和6.57亿吨的产能仍在考虑之中,其中大部分——4.88亿吨——已经获准或正在建设之中。
尽管中国大型矿业公司在该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但规模较小的矿业公司仍是中国新一轮矿业繁荣的主要推手。中国六大煤炭开发商仅占拟建产量的30% ——中国大唐(3900万吨/年)、中国能源(3500万吨/年)、陕西榆林能源集团(3400万吨/年)、晋能集团(2700万吨/年)、中国华能(2100万吨/年)、山东能源(2100万吨/年)。其余部分也正在由较小的国有和省级企业规划建设之中。
同样,印度去年爆发的电力危机,鼓舞了国家政府推进能源自给自足,推动了拟新建93个煤炭项目和5.58亿吨的新产能。在一个矿山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开发商对大型项目仍然出人意料地乐观。国有印度煤炭有限公司(CIL)旗下八大子公司之一的马哈纳迪煤田有限公司(Mahanadi Coalfield Ltd)提议的Odisha邦 Siarmal 大型露天煤矿将在38年的时间里每年生产4800万吨,使其成为世界上正在开发的最大单一煤矿项目。
印度煤炭公司(Coal India)是印度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全球开发商,该公司计划新建的煤矿仅占印度拟建煤矿的一半。这一迹象表明,印度政府促进竞争、向私人投资者开放煤炭区块的决定,也在削弱印度主要国有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垄断地位。
但是,无论是庞大的 Siarmal露天项目,还是印度任何一个较小的煤矿项目,都不太可能解决该国的短期电力需求。新煤矿的开采速度不足以满足短期内的煤炭需求,新煤矿的运营可能会受到同样的低效率问题的困扰——比如劳动生产率低下、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以及土地征用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正在运营的煤矿产能长期利用不足。印度5月份宣布将暂停新的燃煤发电项目,这让人们对这些拟新建的采矿项目产生了进一步的疑虑。
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在拟新建煤炭产能的规划上已经开始出现分化。澳大利亚对新的煤矿项目表现出最大的兴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考虑新建的煤矿项目为1.75亿吨,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多的。
澳大利亚也是煤炭开发方面项目减少最多的国家。2022年,该国煤炭生产商大概搁置了总计年产7900万吨的新增产能,并取消了8900万吨拟建产能,其中包括两个备受瞩目的项目: 瓦拉塔煤炭公司(Waratah Coal)的4000万吨产能的伽利利煤矿(Galilee),由于该煤矿预计排放158亿吉吨(Gt)温室气体,其环境许可证申请被拒绝; 以及昆士兰州中部1000万吨产能的煤炭项目,由于靠近大堡礁世界遗产地区而被拒绝。
在最近的大选前,澳大利亚的采矿活动就已经减少,且新政府也是倾向于采取气候行动的。但在2023年5月,新政府仍然批准了 Issac River 煤矿项目,这表明澳大利亚短期内仍比较依赖海运煤炭出口贸易,尤其是冶金煤的出口贸易,因为亚太地区的一些煤炭进口国比如越南,要在本世纪中叶以后才能走向净零排放。
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亚正在开发的项目少于其他主要煤炭生产国,尽管过去五年煤炭产量猛增,但拟新建的煤炭产能仅为2600万吨/年。未来一年,印度尼西亚煤炭出口可能会出现面临或将经历一次新的采矿活动大转变: 印度尼西亚加入了新的“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 Just Energy Transition Partnerships—JETP),这是一项通过谈判达成的援助计划,承诺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提供200亿美元的援助,旨在逐步淘汰煤电。
南非和俄罗斯
南非拟新建的煤矿数量这两年基本保持一致,从2021年的30个项目变为2022年的31个项目,但预计的实际煤炭产能增长了15%,从9800万吨增长到1.16亿吨。这些采矿项目大多由中小型企业控制,包括 Canyon Coal公司,该公司控制着该国31个煤矿项目中的7个。
南非计划新建的煤炭产能增长,是与其2050年净零排放承诺相冲突的,正如民间社会组织担心的那样,在一个有着400多个报废煤矿的国家开设更多的煤矿,将加深人们对土地和水道污染问题的担忧。与印度尼西亚一样,应该说南非煤炭的未来,也已与去年签署的85亿美元的 JETP 一揽子援助计划捆绑在一起。
最不可预测的是俄罗斯。在俄乌武装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受到制裁,减少了煤炭产量。但俄罗斯仍顽固地致力于新的煤矿项目建设,有30个煤矿(1.44亿吨)仍在规划中。在入侵乌克兰之前,俄罗斯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计划,包括在北极地区规划建设铁路和煤炭港口码头在内的几个主要大型出口项目。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中,煤炭开发生产商缩减了这些发展计划,据推测有7700万吨产能被搁置,2400万吨产能被取消——这是除澳大利亚以外所有国家削减幅度最大的。尽管旧的开发项目未能实现,但俄罗斯同时推动宣布新项目,表明俄罗斯的未来难以驾驭。俄罗斯目前排名世界第四的主要煤炭开发商 A-Property现有3800万吨煤炭产能正在开发建设中。
状态快照: 谁在建和何时建?
新的煤矿规划和建设仍然取决于财政、政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可获得性。在全球范围内,国有企业控制着51% 的新煤炭项目,将依靠公共资金和补贴。所有权结构历来保护运营商免受外部市场压力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小型独立公司对矿山开发的兴趣比跨国公司更大。从事这些项目的公司大多处于规划的早期阶段。他们已经宣布了他们的计划,甚至可能已经开始勘探、可行性研究和向政府申请批准,但是还没有得到任何最终的许可。到2023年为止,近10亿吨的拟议产能属于这一类别。
无论何时开展的早期项目,这些项目都特别容易受到政府核审批准和矿业融资的阻碍。2022年,其中几个备受瞩目的采矿项目因在关键时刻激起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受到国际关注,例如英国的怀特黑文煤炭项目、德国的加茨韦勒煤矿扩建项目以及印度的 Deocha-Pachami 煤炭项目。
无论如何,还仍然有矿业公司持有开发许可证的45%的煤矿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已在13个国家进入了后期规划阶段,在实施前面对的物流障碍较少。例如,去年新增煤炭产能5.56亿吨,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和俄罗斯,投产后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情。
但即便是后期项目也存在风险。GEM 估计,在建矿山的资本支出约为210亿美元。如果这些煤矿按计划开工,但由于市场压力或与《巴黎气候协定》相关的政府政策相抵触,被迫降低产量或提前关闭,那么它们可能会拖欠贷款,成为搁浅资产。
换句话说,全球煤矿开采项目调查显示,在能源动荡的时刻,一些国家对持续的煤炭开发仍然很老道,轻车熟路且近在咫尺。但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煤炭行业扩大采矿产能的策略是否有牢靠的依据,或者现在的短期决策是否会让该行业陷入资产搁浅的未来,以及在一个完全净零的未来中,再来经历一场仓促、毫无准备的转型。
(编辑: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