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动态
发挥国家审计监督功能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时间:2021-06-08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1年第4期    字号:A+ A-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金融行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最紧迫的任务。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了0.06个百分点。相较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银行业总体保持了较为良好的运行态势;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保持了稳定的运行趋势,人民币保持升值趋势,整个金融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实行大幅增加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境外资金流入带来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仍存在困难、金融科技风险带来新的冲击、房地产市场风险和资本市场治理难题等,都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带来挑战。

国家审计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常态化“经济体检”,在揭露金融风险的同时,把财政、金融、企业等各专业审计发现的问题贯通起来综合分析,推动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源头得到治理,防患于未然。

常态化“经济体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一行两会”和地方金融监管局通过严监管的政策导向加强金融监管,在牌照发放、行政处罚和打击金融违法活动方面,尤其是在金融行业进入与退出监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在维护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在金融牌照监管方面,由于受行业利益和认知不足等因素影响,在监管的宽松程度方面,标准难以统一。其次,对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由于金融系统“内部人效应”,往往执行偏软,“报喜不报忧”。再次,金融政策制订与金融监管执行存在时间错配,风险的揭示与处置容易出现滞后的可能。

因此,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考虑,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亟须国家审计协同监督。国家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是国家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国家审计通过常态化“经济体检”,可以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业态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一方面,国家审计通过发挥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每年对重大经济政策和政府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另一方面,通过审计分析阻碍国家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揭示潜在金融风险暴露的规模与内在原因。

通过常态化“经济体检”,国家审计可以对金融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实效果进行评价,达到金融风险预警“防未病”的效果,实现与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协同,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模式。

国有金融机构审计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

我国现有国有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主权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投资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类公司。同时,还包括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直接或间接参股的上述金融机构。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8》显示,2016 年我国金融资产总额达到786.2万亿元。国有金融机构是运作金融资产的主体,也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者。

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开展金融业务,但其同时也是商业机构,具有追逐利润的本性,很多国有金融机构还是上市公司,存在盈利的压力。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实际上掌握公共金融资源的分配权。国有金融机构的运作不仅要关注舞弊风险,还要关注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和“金融空转”等问题的出现,都与国有金融机构的运作相关。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体检”,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与风险定价、重要业务的分布和金融资源无序套利等行为进行预先评估与感知,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大多属于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经验看,“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如果发生风险,将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加强国有金融机构审计,并与“一行两会”的监督管理发挥联动协同作用,推进国有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同时,国有金融机构审计对于维护财政部门财务风险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有金融机构审计中发现资产负债等财务收支等问题,是国家审计在金融领域发挥监督作用的法定职责,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的职责边界有明显不同。按照金融机构风险的归属看,国家审计机关更多的是揭示国有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其中包括合规、舞弊风险等,而这些已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国家审计揭示的风险因素与“一行两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发现的风险因素,可以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与预警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金融市场延伸审计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线索

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一般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线”。众多的参与者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和预期目标进入金融市场,这些价值观和预期目标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理性与稳定性,决定了金融市场价格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天然属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成为金融市场波动的根源。

一方面,金融市场依托的理论与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为金融市场监管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回顾过去五十年来所发生的金融市场危机,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监管的缺陷。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由于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在这场危机中投机套利,对金融市场形成异常冲击,相关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和美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如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只是事后处置,金融监管往往不能提前揭示相应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金融工程技术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导致金融市场过度衍生化。如在美国华尔街出现了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被不断放大,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没及时跟上,最终导致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金融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消除。

2020年,在美国上市的瑞幸咖啡暴露出重大的财务造假,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丑闻”频发,现有的金融市场审计模式亟待反思与改革。

对中国证监会发布的2000-2020年的194家上市公司的处罚决定报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受处罚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方式有: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转移费用、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编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潜亏挂账、资产重组创造利润、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违规披露等。

国家审计如何在金融市场中更好发挥作用,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开展金融市场延伸审计。通过延伸审计,国家审计可以在三个方面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线索:首先,通过审计发现资金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金融市场时是否存在风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可能涉及国有股权的退出,如果是大宗国有股权出售,可能成为引发市场异常波动的因素。其次,对涉及央企和国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市场延伸审计,分析其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投资情况,防范因投资失败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国家审计在被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金融市场异常波动进行延伸审计。通过参与市场异常波动案例的审计,并借力大数据方法,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模型。

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存量金融风险仍需进一步释放,宏观杠杆率阶段攀升、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期暴露、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和法人治理结构缺陷、金融科技的运作风险等都可能成为增量风险。2021年初,美国华尔街出现股市非理性上涨,甚至出现了“散户抱团大战机构”的多空大战,给系统性金融风险增添了新的模式。互联网社交媒体、信息专递和谣言传播等可能颠覆传统的市场操纵模式,成为新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我国面对国内外的金融风险形势,要通过刮骨疗毒、精准拆弹,及时清除风险隐患,努力跑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面。


热点排行
相关阅读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